【作者】: 张信通 【来源】: 河南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发表时间】: 2013年 【分类号】: D691 ; K232 | ||||||||||||||
【关键词】: 秦汉 ; 地方行政制度 ; 里治 ; 里吏 ; 里行政 ; 里自治 | ||||||||||||||
【内容摘要】:
秦汉时期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末梢的里,是国家最低一级行政组织,里行政属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区划和行政组织两部分内容,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殷商时期,还不存在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和地方行政组织,不存在后代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制度。但西周时期的县、郡、乡、州、里等地域名称的出现,各级贵族直属领地管理机构的形成,宗族制下居民共同体的产生,为东周各诸侯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春秋时期,少数诸侯在各自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封建,而由臣仆设官分职实行垂直统治。县到春秋后期发生巨变,县成为行政区划正式名称定型于战国中晚期。郡到春秋时期,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大体完备,并控制着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是一级行政机构。时值战国后期,除了齐国施行的是五都制之外,其他六国分别建立了郡县制,但都和郡的性质相近。战国末期,各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基本上形成了郡(都)、县(州)、乡、里上下垂直统属的地方行政组织。秦朝的行政区划,其基层政区是县和道;高层政区是郡,以郡辖县,为纯粹的郡县二级行政区划制。秦楚之际实行的是按军功分封的新型封建制。汉初,诸侯王在其封地享有高度自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其实质是封建制和郡县制并存。直到汉景帝朝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失去行政管理权,只享有衣食租税权,其实质是把诸侯王国的郡纳入了郡县制体系,成为中央管辖区,这标志着封建制被郡县制完全取代,真正的中央高度集权官僚制到武帝朝就完全确立。自此以后两汉大部分时间施行的是郡县制,汉代的县级政区,有县、道、国、邑等数种名称。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后,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组织的基本内容包括郡、县、乡、里四级。汉代的诸侯国从汉武帝以后,基本等同于郡,被视为汉代的地方行政组织的一部分。邑是分封给皇太后、太后、公主等少数皇亲的汤沐邑,地位同县,由汉政府直接管理。上述皆为秦汉正式的地方行政组织。秦汉的初郡和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区,其地方行政制度与内地略有不同。秦汉时期的属国,是中央政府给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建立的特殊政区,其地位与郡平行。汉代的初郡设置于汉武帝时期。属国和初郡作为特殊的地方行政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属国到东汉初性质等同内郡,初郡到永和改制之后亦等同内郡。秦汉的乡不是一级行政区划,但乡是一级政府组织。乡为县的下节分区,乡下辖里。秦汉时期的里是构成庞大帝国的基层最小行政单元,里有乡野自然之里和城邑之里之分,乡野之里是研究对象。秦代一个标准编户齐民居民单位的里,其里吏职位和职数设置包括:伍长二十人,什长十人;里监门二人;田典、里典各一人;里佐数目不定,多一至二人;社宰、里治中从事各一人。秦代的伍老一里一人,地位仅次于里典,但汉代不见这一里吏。汉代的里吏构成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里祭尊、里祭酒两种职位,其职数不定,通常一到两名。里正(里典、里魁)、田典、里佐、秦代的伍老、汉代的里祭酒、里祭尊等是核心里吏,他们构成里部政权的中心力量。什长、伍长、里监门、社宰、里治中从事等是外围里吏,他们受核心里吏领导,性质上属半民半吏。在户数不满百户的里中,基层政府则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合理的里吏职数和职位,里正(里典、里魁)、田典、什长、伍长这四种里吏是基本职位,但什长、伍长未必是常设里吏。里正(里典、里魁)、田典、里佐、里监门、什长、伍长是里行政内容的主要落实者。秦汉的里行政,是国家大部分行政事务的缩影,是国家行政的基础。从横向划分,里行政功能主要包括六大内容,以及其他应负有的职责。里行政的各项职能通常由全体里吏协同完成,但各个里吏的职责也有所侧重,主要职能由专职里吏主管。里吏的职责分工特点可概括为大合小分,以合为主。其一是户籍基础管理功能,其二是里部治安管理职能,其三是赋税征收功能,其四是协助上级政府落实劳役征发职能。其五是落实里部教化职能。秦代不重教化,两汉吸取秦亡教训,把教化职能列入里行政职能特殊之重,这是秦代进入汉代后里部职能的一大转变。这一职能的增加,为汉代步入盛世提供了条件。此外,里吏发放分配赏赐救济财物职能、里吏举荐特殊人员职能、里部吏民为爵位继承者担保职能以及其他应负有的职责,这些职能对于里部社会的发展稳定同样重要,只是因为在文献记载中少见,还不能系统论述。秦汉的里自治可以分为自发型里自治和引导型里自治两部分内容。前者在秦代和两汉均是构成里部编户民的重要生活内容,后者只存在两汉时期,这是秦代和两汉里自治表现出的重大差异。邻里居民的生产生活自治属自发性里自治活动,自发性里自治内容主要包括:邻里经济上互相救助;经济无偿施与;富民出资、穷人出力共建公共工程;邻里自由结合出资、出工共建公用工程;里人自愿结合而合伙从事商业活动;婚、丧、嫁、娶上的人力、财力互相支持,或富户无偿物资施与;邻里安全互救;邻里友好礼尚往来;自行调解邻里内部矛盾等。这些自治活动对维持里部的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型里自治是两汉里部特有的自治内容,主要有五部分:其一是里部宗族亲戚自治,其内容包括宗族亲戚间经济无偿援助和收养宗族孤弱。其二是里吏组织的生产、公共工程建设,包括农业生产协作,实现畜力、劳力自愿结合互助;共买共用生产劳动工具;里吏倡导上户、中户捐款,下户出力出工合作,合力治理危及公共安全桥路墙垣等工程。其三是里吏组织的劳役、赋税自治,倡导组建正弹组织,寻找经济来源,利用富户捐款、公田收入、钱粮的利息收入等方式解决乡里民众繁重的赋税和徭役问题。其四是解决里部吏劳务付出的经济补偿。这一经济补偿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来自于里部自身的经济收入,二是来自于基层的赋税收入,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五是建立里部自治组织如父老单和孝悌单。其五是里部的祭祀自治,组织里部编户民参加社祭、求雨、止雨类活动,里吏倡导富户捐款,筹集资金解决祭祀的花费,弱化基层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此外里部还设有少年单、酒单两种自治团体。秦汉的里行政可从两方面去认识,其一是里行政制度,其二是里行政控制力。完善的里行政制度是强力里行政控制的前提,里行政制度的建设和制度的落实是两回事。西汉哀平时期、东汉桓帝之后到汉末,里行政制度未能落实好,其他时期这一制度基本能得到正常运行。秦汉的里行政制度不断发展:秦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里行政制度,从汉初开始,里行政制度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到平帝时基本平稳运作,而后保持在这一水平上直到汉末。里行政的实际控制力大小,由里行政制度的最终落实结果来决定。里行政控制力的实际强弱是个复杂问题,国家制度是否完善是决定性因素。秦汉不同时期里行政控制力表现出的强弱大小,我们做大致轨迹描述:秦代比较强;汉初至景帝朝比秦代稍弱;汉武帝时期持续加强;昭宣时期趋势变弱;元、成二帝时期继续下行,哀、平时期持续变弱并保持在较低水平线上。东汉初至章帝时期里行政控制力上升变强;安帝至东汉末,里行政控制力由于豪族因素的影响而下降并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线上,有时上下略有浮动,但这一时期的里行政整体控制力比西汉一直处于弱势。纵观秦汉里自治的发展曲线,秦代的里自治成分含量最低,表现得十分微弱。西汉初至西汉中期为里自治的培育期,里自治功能不断加强。西汉中至西汉末期里自治发展到较高水准。东汉自光武帝度田事件之后到章帝朝,里自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献帝之后里自治转换为宗主督护下的坞壁形态,遂进入国家无力控制的不正常期。里行政制度和里行政实际控制力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有一定关系,引导型里自治与国家的治国理念有因果关系,这一性质的里自治与儒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国家在基层推行教化有直接关系。
导师:龚留柱;
...更多
| ||||||||||||||
【机构】:
河南大学
| ||||||||||||||
![]() | http://www.henu.edu.cn/ 河南省 |
如浏览器不支持PDF论文在线阅读,请下载安装PDF阅读器插件,建议下载福昕PDF阅读器 | ||||||||||
![]() | ||||||||||
分享到手机移动端:![]() |
||||||||||
引文网络 | ||||||||||
二级参考文献(0)
![]() ![]() ![]() ![]() ![]() ![]() |
||||||||||
![]() ![]() ![]() |
||||||||||
年度文献数 参考文献: |
||||||||||
引证文献:
|
||||||||||
【参考文献】(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
【参考书目文献】
[1]商君书[M]. 中华书局 , 石磊, 2011
[2]神仙传校释[M]. 中华书局 , (晋) 葛洪, 2010 [3]《逸周书》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王连龙, 2010 [4]增订汉印文字征[M]. 紫禁城出版社 , 罗福颐, 2010 [5]古史新证[M]. 湖南人民出版社 , 王国维, 2010 [6]先秦政治思想史[M]. 岳麓书社 , 梁启超, 2010 [7]新辑本桓谭新论[M]. 中华书局 , (汉)桓谭撰, 2009 [8]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M]. 中华书局 , 辛德勇, 2009 [9]商君书[M]. 中华书局 , 石磊译注, 2009 [10]孔丛子[M]. 中华书局 , 王钧林, 2009 [1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读本[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季旭升, 2009 [12]中国行政区划通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周振鹤, 2009 [13]楚地出土战国简册[M]. 经济科学出版社 , 陈伟, 2009 [14]秦汉石刻题跋辑录[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容媛, 2009 [15]出土简牍与秦汉社会[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杨振红, 2009 [16]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刘泽华, 2009 [17]新辑本桓谭新论[M]. 中华书局 , (汉) 桓谭, 2009 [18]淮南子[M]. 中华书局 , 顾迁译注, 2009 [19]人物志[M]. 中华书局 , 梁满仓译注, 2009 [20]商君书[M]. 中华书局 , 石磊译注, 2009 [21]困学纪闻[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宋) 王应麟, 2008 [22]秦汉以来基层行政研究[M]. 齐鲁书社 , 万昌华, 2008 [23]行政学概论[M]. 兰州大学出版社 , 史正宪, 2008 [24]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M]. 文物出版社 , 长沙简牍博物馆, 2008 [25]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子今, 2007 [26]里耶秦简校诂[M]. 中国文联出版社 , 王焕林, 2007 [27]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严耕望, 2007 [28]齐国史[M]. 新华出版社 , 李玉洁, 2007 [29]官印·私印[M]. 浙江古籍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30]后汉书[M]. 中华书局 , (南朝宋) 范晔, 2007 [31]中国行政区划通史[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周振鹤, 2007 [32]秦汉社会史论考[M]. 商务印书馆 , 王子今, 2006 [33]史记新证[M]. 中华书局 , 陈直著, 2006 [34]历史与思想[M]. 中华书局 , 李振宏, 2006 [35]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杨宽, 2006 [36]西周土地关系研究[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张经, 2006 [37]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谷更有著, 2006 [38]商周金文[M]. 文物出版社 , 王辉著, 2006 [39]汉书疏证[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 沈钦韩等, 2006 [40]日知录集释[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 顾炎武, 2006 [41]诗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程俊英译, 2006 [42]陶文图录[M]. 齐鲁书社 , 王恩田编著, 2006 [43]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M]. 齐鲁书社 , 孙敬明, 2006 [44]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牟发松主编, 2006 [45]解释民俗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林继福, 2006 [46]九章算术[M]. 重庆大学出版社 , 曾海龙, 2006 [47]秦汉刑罚制度研究[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日)冨谷至著, 2006 [48]西京杂记[M]. 三秦出版社 , (晋)葛洪撰, 2006 [49]吴越春秋校注[M]. 岳麓书社 , (东汉)赵晔原著, 2006 [50]史记[M]. 中华书局 , (西汉)司马迁著, 2006 [51]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 中华书局 , 曹道衡,刘跃进著, 2005 [52]三辅黄图校释[M]. 中华书局 , 何清谷撰, 2005 [53]后汉书[M]. 中华书局 , (宋)范晔撰, 2005 [54]周代分封制度研究[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葛志毅著, 2005 [55]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周振鹤著, 2005 [56]中华文化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2005 [57]汉魏制度丛考[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杨鸿年著, 2005 [58]政治与权力[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王健文主编, 2005 [59]秦汉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吕思勉著, 2005 [60]额济纳汉简[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整理, 2005 [61]金石录校证[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宋)赵明诚撰, 2005 [62]故宫博物院[M]. 紫禁城出版社 , 故宫博物院编, 2005 [63]古玺印考略[M]. 紫禁城出版社 , 罗福颐, 2005 [64]汉书[M]. 中华书局 , (汉)班固撰, 2005 [65]史记[M]. 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撰, 2005 [66]三国志[M]. 中华书局 , (晋)陈寿撰, 2005 [67]西周铜器断代[M]. 中华书局 , 陈梦家著, 2004 [68]鹖冠子汇校集注[M]. 中华书局 , 黄怀信撰, 2004 [69]两周文史论丛[M]. 中华书局 , 岑仲勉著, 2004 [70]先秦伪书辨正[M]. 陕西人民出版社 , 刘建国著, 2004 [71]诗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程俊英撰, 2004 [72]秦会要[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孙楷著, 2004 [73]秦制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张金光, 2004 [74]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论稿[M]. 安徽教育出版社 , 林甘泉著, 2004 [75]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M]. 中州古籍出版社 , 王健著, 2004 [76]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胡平生,李天虹著, 2004 [77]古书解读初探[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黄现璠著, 2004 [78]商周家族形态研究[M]. 天津古籍出版社 , 朱凤瀚著, 2004 [79]尚书校注[M]. 岳麓书社 , 陈戍国撰, 2004 [80]汉族风俗史[M]. 学林出版社 , 徐杰舜主编, 2004 [81]中国传统文化要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马新等著, 2003 [82]九朝律考[M]. 中华书局 , 程树德著, 2003 [83]西周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杨宽著, 2003 [84]传统十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秦晖著, 2003 [85]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M]. 文物出版社 ,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走马楼简牍整理组等编著, 2003 [86]贞松堂集古遗文[M].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罗振玉编纂, 2003 [87]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杨师群著, 2003 [88]汉代豪族研究[M]. 崇文书局 , 崔向东著, 2003 [89]古玺印通论[M]. 紫禁城出版社 , 叶其峰著, 2003 [90]权力与公正[M]. 天津古籍出版社 , 赵旭东著, 2003 [91]秦汉豪族社会研究[M]. 中国书店 , 马彪著, 2003 [92]两汉纪[M]. 中华书局 , (东汉)荀悦撰, 2002 [93]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M]. 中华书局 , (日)伊藤道治著, 2002 [94]国语集解[M]. 中华书局 , 王树民,沈长云点校, 2002 [95]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M]. 中华书局 , (日)谷川道雄著, 2002 [96]秦律新探[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曹旅宁著, 2002 [97]古代玺印[M]. 文物出版社 , 曹锦炎著, 2002 [98]中国制度史[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吕思勉著, 2002 [99]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M]. 安徽教育出版社 , [沈家煊著], 2002 [100]两汉宗族研究[M]. 山东大学出版社 , 赵沛著, 2002 [101]秦汉制度史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 , 李玉福著, 2002 [102]秦汉官僚制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卜宪群著, 2002 [103]楚国史[M]. 河南大学出版社 , 李玉洁著, 2002 [104]盛衰苍茫[M]. 大象出版社 , 朱绍侯,龚留柱著, 2002 [105]新序校释[M]. 中华书局 , (汉)刘向编著, 2001 [106]先秦民俗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晁福林著, 2001 [107]春秋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顾德融,朱顺龙著, 2001 [108]秦汉新道家[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熊铁基著, 2001 [109]张家山汉墓竹简[M]. 文物出版社 ,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 2001 [110]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胡平生,张德芳编撰, 2001 [111]楚制典章[M]. 湖北教育出版社 , 顾久幸著, 2001 [112]简帛佚籍与学术史[M]. 江西教育出版社 , 李学勤著, 2001 [113]中国简牍集成[M]. 敦煌文艺出版社 , 初师宾,张德芳卷主编, 2001 [114]赵国史稿[M]. 中华书局 , 沈长云等 著, 2000 [115]中国人口通史[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路遇, 2000 [116]汉代婚丧礼俗考[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子今导读, 2000 [117]秦汉法律与社会[M].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于振波著, 2000 [118]史记[M]. 中华书局 , (汉)司马迁著, 2000 [119]西周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杨宽著, 1999 [120]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仝晰纲著, 1999 [121]宁可史学论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宁可著, 1999 [122]素书[M]. 中国文史出版社 , (战国)黄石公著, 1999 [123]中国法制通史[M]. 法律出版社 , 张晋藩总主编, 1999 [124]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1999 [125]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 上海书店出版社 , 郭沫若著, 1999 [126]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M]. 河南大学出版社 , 李振宏著, 1999 [127]中国早期国家性质[M]. 河南大学出版社 , 李玉洁主编, 1999 [128]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根林, 1999 [12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商务印书馆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编, 1998 [130]韩非子集解[M]. 中华书局 , (清)王先慎撰, 1998 [131]战国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杨宽著, 1998 [132]秦汉区域文化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 , 王子今著, 1998 [133]战国策[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西汉)刘向集录, 1998 [134]简明金文词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王文耀编著, 1998 [135]简帛研究[M]. 广西教育出版社 , 李学勤,谢桂华主编, 1998 [136]中国军事通史[M]. 军事科学出版社 , 霍印章著, 1998 [137]中国乡里制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赵秀玲著, 1998 [138]汉铜印丛[M]. 西泠印社 , (清)汪启淑集印, 1998 [139]云梦龙岗秦简[M]. 科学出版社 , 刘信芳,梁柱编著, 1997 [140]尹湾汉墓简牍[M]. 中华书局 , 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 1997 [141]汉代法制研究[M].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张景贤著, 1997 [142]两汉乡村社会史[M]. 齐鲁书社 , 马新著, 1997 [143]从秦始皇到汉武帝[M]. 陕西旅游出版社 , 张汉东著, 1997 [144]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阎步克著, 1996 [145]包山楚简初探[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陈伟著, 1996 [146]先秦政治思想史[M]. 东方出版社 , 梁启超著, 1996 [147]秦汉政治制度[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王育民著, 1996 [148]汉铜印原[M]. 西泠印社 , (清)汪启淑编, 1996 [149]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张传玺主编, 1995 [150]秦汉法制论考[M]. 厦门大学出版社 , 高恒著, 1994
|